情报工作是如何影响战争进程的?越南战场或许是美国情报史上最教训与伤痛的一个篇章。 二战结束后,冷战格局形成,美国出于对“共产主义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恐惧,深度介入越南事务,逐步取代法国成为南越政权的实际支持者。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国家安全局(NSA)等情报机构从早期就深度参与,策划政变、搜集情报,试图遏制北越势力。 本文节选自《美国情报简史》,聚焦情报活动在越南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文/荣杰】
中南半岛,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半岛,为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因其位置临近印度和中国,受到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故国际上也称其为“印度支那”。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自秦始皇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越南中北部都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管辖范围。因唐朝时设立了安南都护府,越南又被称为“安南”。五代十国时期,以京族为主的越南人搞起了独立。此后随着中国王朝的更迭,这个弹丸之地几经易主,但大多时期都以中国附属国的形象出现。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荷兰人、法国人都开始涉足这片土地,在传教士的影响下,基督教开始兴起。在殖民利益的驱使下,法国以报复越南王权因宗教矛盾镇压法国传教士为由,开始出兵蚕食这一地区。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自此,越南沦为法属殖民地,阮氏王朝名存实亡,法国的印度支那联邦总督进驻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并以越南为据点,开始了对老挝和柬埔寨的殖民统治。慢慢地,法国人建立起了自己的行政系统和城镇体系,他们不仅修建了市政厅、法院和学校,就连法国文化也开始在越南的富人阶级中流行起来。此外,民族主义开始滋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一位名叫阮必成的青年逐渐成长起来,他就是越南民主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总理,越南劳动党(今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任主席——胡志明。
胡志明资料图
怀着救黎民于倒悬的豪情壮志,1911年6月5日,胡志明离开祖国到海外寻求救国之道。他先后到法国、英国、美国和法属非洲殖民地国家游历,最终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加入了法国共产党。1930年2月3日,胡志明(此时化名阮爱国)在中国香港九龙召开会议,成立越南共产党,党的政治纲领提出的革命目标是,打倒法帝国主义和封建集团,使祖国完全独立。1940年,伴随着法国在欧洲的陷落,日本法西斯入侵越南。
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南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革命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法西斯被逐出越南,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帝亦宣布退位。9月2日,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即后来的越南共产党)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宣布独立,胡志明发表《独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即“北越”)。但原本应该享受战后和平的越南却命途多舛。
21天后,法国殖民军卷土重来,不仅占领了西贡,还扶持保大帝出任国家元首,在越南南方建立了“越南国”。面对法国人的入侵,怒发冲冠的胡志明号召南方同胞奋起反抗,并动员全国力量支援南方解放。在共产主义同盟阵线支援下,越南获得了来自中国和苏联的军事及物资援助并开始了长达近9年的抗法战争。
1954年3月13日下午,北越与法国之间的奠边府战役打响。5月7日,战役以北越胜利告终。7月21日,有关结束越南、老挝、柬埔寨战争的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得以签署。《日内瓦协议》规定,越南以北纬17度为界,南北分治,北方由胡志明领导,南方由保大帝领导,直到1956年统一选举为止。
别人家的事儿为啥还要有外人参与,战争结束了还得让人家分家呢?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美国人的干预,更少不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影子。随着“冷战”的爆发,遏制共产主义的种子在美国朝野上下几乎所有人的脑子里生根发芽。以美国中央情报局为首的美国情报界也一直在关注着越南的局势。面对在中苏援助下不断壮大的北越和不断失势的法国殖民力量,一种关于“共产主义多米诺骨牌”的说法自美国情报系统开始蔓延,直到美国最高领导层。
为此,早在北越抗法战争期间,美国就为法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物资援助。越南南北分治后,北越更加被美国视为共产主义威胁。1955年7月17日,美国终于撕毁了《日内瓦协议》,取代法国在越南南方的地位,首相吴廷琰在美国支持下发动政变,废黜保大帝,自己当了总统,建立了越南共和国(即所谓“南越”)。
事实上,美国早在1955年1月法军撤离之际就向南越派遣了大量的军事人员,将“美驻印支军事援助顾问团”改为“美驻南越军事援助顾问团”。出于担心,随后西贡吴廷琰傀儡政权发动了大规模“肃共”“灭共”运动,对赤手空拳的南越人民进行暴力镇压。到50年代末,美国已经控制了南越的经济命脉和军队,并不断向南越输送武器装备,在南越建立了多个海空军基地。面对南方政权的腐朽统治和美国的不断渗透,越南人民坚持斗争,开始了反对美国侵略,争取实现国家统一的民族解放战争。
一方面,随着北越与南越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美国也不断向南越增派驻军。1961年4月底,肯尼迪再次向越南增派军事顾问并派遣了首批美国特种部队,以进一步加强在南越的特种作战行动。5月14日,400名美军特种兵和100名军事顾问踏上了南越的土地。在越南茂密的丛林中,这些美国军人分散在南越军队的营连建制中,一同开展剿灭“越共”的行动。
而另一方面,美国似乎看走了眼,选了极为暴力的吴氏兄弟执掌南越政权。这哥俩的独裁统治不仅受到了南越人民的极力反对,就连自己人也看不过去了。1963年,南越政权内讧加深。为了保住美国对南越的绝对统治,中央情报局策划了军事政变推翻吴廷琰,随后杨文明、阮庆等军人相继上台执政。
自1963年下半年起,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攻势急剧加强,美国的隐蔽行动濒临破产。军事形势的恶化促使肯尼迪政府考虑战争升级。12月中旬,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从西贡带回计划草案,经五角大楼“反叛乱”专家维克托·克鲁拉克少将为首的一个部际委员会审议修改后,这个草案最终变成了由U-2侦察机实施情报侦察、空投小队实施渗透破坏、海空力量实施经济封锁打击的“34A”行动。
而越共三届九中全会后,南方革命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高潮。美国中央情报局就1964年开头几个月的南越形势惊呼,在所有4个军区中,西贡政府军都处于劣势。不仅如此,从1963年11月到1965年1月,在西贡先后发生了三起政变,算上吴氏兄弟,政权五次更迭,急坏了美国白宫和国防部。于是,直接出兵介入越南的计划被五角大楼提上日程。到1964年5月底,美军就圈定了准备空袭的北越的94个目标,大规模的调兵计划也已制订完成……
战争一触即发,有人又给睡意正浓的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送来了枕头。
1964年8月2日,在距离越南陆地数十海里的北部湾海域,平静的海面上吹着海风,与正在燃烧着熊熊战火的陆上战区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海军“马多克斯号”驱逐舰正在此片公海海域打着执行“水文地理研究”的幌子干着“34A”行动任务。突然,三艘不明国籍的鱼雷艇突然出现在海平面上,向“马多克斯号”高速驶来,并投放了鱼雷实施攻击。战斗警报迅即响彻了整个“马多克斯号”。在舰长奥吉尔的沉着指挥下,一艘鱼雷艇被击沉,另外两艘鱼雷艇仓皇逃窜……通过打扫战场,美军发现这些鱼雷艇隶属北越海军。两天后,“马多克斯号”和另一艘驱逐舰“特纳·乔伊号”再次报告称,它们在同一海域再次遭到了北越鱼雷艇的攻击,在猛烈的火力攻击下,对手被击退……
美国指责越南袭击特纳·乔伊号和马多克斯号驱逐舰。资料图
以上就是当时美国海军所官宣的“北部湾事件”。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信号情报也印证了这一事件——8月4日北越方面的无线电通信称:“我们损失了两艘船。”这样一来,正愁没有升级战争规模借口的约翰逊立刻公开发表电视演说,下令对北越政权采取报复性打击。
与此同时,64架美军战机从正在执行“34A”行动的“提康德罗加”号航母上公然进入北越领空,对义安、鸿基和清化实施了轰炸。第二天,约翰逊一手拿着国防部提交的报告,一手抄起国家安全局破译的密电,兴冲冲地来到国会,要求国会允许他动用美国武装部队反击北越的袭击行动。8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批准总统采取所有必要的措施抵抗任何针对美国军队的武装袭击。国会的决议为约翰逊总统下令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开了绿灯,大量美军士兵和武器装备进入越南。美军直接介入越南战争,标志着越南战争全面爆发。
这事儿看着挺正常的,但却漏洞百出。为什么实力弱小的北越海军非要在公海上公然袭击强悍的美国海军呢?跟你想的一样,这事儿背后确实有阴谋。按照当时在该海域执行空中任务的美军飞行员詹姆斯·斯托克戴尔事后回忆说,8月4日当晚,越南舰艇根本没有出现,美军军舰就是对着漆黑的海域一顿乱扫,而2日发生的冲突也是因为美军舰进入了越南的领海。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看似诚实肯干的美国情报系统这回也说了谎:8月4日当晚,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密电破译人员出了纰漏,将越南方面通信中“(8月2日)我们损失了两名同志”错误地解译为“我们损失了两艘船”。而在后来,国家安全局的情报人员很快发现了这个错误,不过却将错就错地直接销毁了截获的原始摩尔斯电文……至于是国家安全局的译电人员出了错误,还是美军的阴谋,随着逝去的岁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无论如何,这一切虽然正中了麦克纳马拉和约翰逊的下怀,但却将数十万美军直接拖入了旷日持久的越南战场……
起伏的山峦被茂密的雨林遮得密不透风,印着五花八门图案的各型美军军机倾泻而下的炸弹,不知从哪里冒出的漫山遍野的越南人四处伏击着美军地面部队……这是大多数人脑海中越南战场的画面。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美军的空中轰炸。“北部湾事件”后,美军便开始了针对北越长达三年的轰炸,代号“滚雷”行动。
三年中,美军的轰炸强度不断加大,执行任务的军机从每日30~40架次上升到240架次,再到380架次,最高时曾激增至每日749架次。轰炸不仅从仅在白天进行变成了昼夜不间断进行,轰炸区域也从北纬17度线一路向北推进至中越边境地区,轰炸目标从军事设施覆盖到物资后勤补给线……“滚雷”行动期间,美军投入到越南战场的各型军机占全美军机数量的35%,这些军机在三年时间里在这片土地投掷了高达86.4万吨的各种炸弹……
“滚雷”行动自1965年2月7日开始,历时3年多。为了行动的顺利实施,美国在印度支那战区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情报支援体系。行动前后,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国家安全局、海军情报办公室,以及部署在南越的联合情报军事支援司令部、联合情报中心的情报人员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他们不仅要向美国的决策层提供有关越南战争进展的战略情报,也要向实施战略轰炸行动的第7航空队和第7舰队的空中力量不断提供关于敌人战略目标、交通运输线、兵力行动以及轰炸效果评估等情报。
早在1955年,中央情报局西贡站就在这里秘密地开展了工作,他们组织特工从北越的海岸趁着夜色秘密登陆,然后伺机行动,进行情报搜集,针对交通运输线进行秘密侦察,为寻找轰炸目标、监听北越通信等做准备。1961—1963年,中央情报局西贡站在北越陆陆续续安插了近250名间谍,获得了关于北越军营、机场、铁路、公路、桥梁、雷达阵地,以及各种物资仓库等重要目标的丰富的情报资料。在法国人离开西贡这片伤心地之际,美国人就顺手接管了他们留在南越和老挝的信号监听站。
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雇员进驻了这里,秘密监听着北越的各类密电信息并实施破译。不仅如此,在中央情报局西贡站的突发奇想下,他们改装了“瑞安147E”无人机,为其装上了雷达干扰和信号转发装置,以迷惑北越方面的防空预警雷达。
除此之外,在北越上空还有兼具拍照功能和配备ALQ-61电子侦察系统的RA-5C“民团团员”侦察机。但是越南地面覆盖着茂密的丛林,这使得它和U-2、RF-4C及RF-101侦察机几乎成了瞎子,啥也看不见。俗话说得好,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美国人要想玩转这里,为何不联合南越的军事情报力量呢?事实上,美国人早就拉着他们进了联合情报中心共同开展情报工作。然而,他们对南越的情报人员极不信任,信号情报等秘密手段情报一律不与南越共享。南越人一看美国人如此,也不把通过自己谍报人员掌握的核心优势情报提供给他们。
本来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美国人就对越南的丛林水土不服,加上美国和南越方面的相互掣肘,情报工作成效有限……相反,作为美国人对手的北越军队却依托主场优势,把情报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虽然不像美军有着信号情报侦察和航空图像情报侦察等各种高科技手段,但人家就靠人这一关键因素获取了大量的情报。先不说安插在南越方面的间谍,光是“渗透在越南每一粒沙子中”的越共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就让美军惶惶不可终日。
按照美军越战老兵的说法,无论是空军基地还是海军港口,甚至是在西贡和海军陆战队防线内美国人“自己的地盘上”,“安全感”这个词在词典里是翻不到的——几乎到处都是北越共产党的眼线,军队还没开拔人家就知道你们要去哪里,然后从林子里突然冒出来……除了苏联方面援助的“萨姆-2”防空导弹系统所配备的雷达,北越还利用人力情报网络构建了一个人力防空情报预警体系。他们利用沿海高地设立观察哨,判明美军的主攻方向。
虽然后来美军使用“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对北越防空雷达部队予以打击,但北越的防空部队在每个营和连都设立了数名远方观察哨,采用人力和雷达相结合的手段,一次又一次地击落了美军军机。就这样,在“滚雷”行动期间,美对越南北部空袭共10.77万次,但北越军队共击落敌机900多架,不仅美军“空中优势不可打破”的神话就此荡然无存,而且通过轰炸切断越南北方对南方的人员和物资补给,以及摧毁南北方军民抵抗意志的战略目的也没有达成。越南成了美军心中的痛……
终于,迫于政治、经济危机和国内外的压力,在越美第28次巴黎会谈之后,美国宣布从1968年11月1日起,“全面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和炮击,只是保持每天平均出动10架次左右的各型侦察机,加强对越南北方的侦察。
美军在越南的雨林中艰难行进
“滚雷”行动开始后,美军的地面部队开始进入北越作战,但在北越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民战争下,美军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淖。
1975年4月17日,在美国驻西贡大使馆内,中央情报局的情报官员弗兰克·施纳普在密室里秘密会见了他们安插在越南人民军内部的一名高阶谍报人员。这名手握“百威”牌美国啤酒,叼着“沙龙”牌美国香烟的间谍不紧不慢地告诉了弗兰克一个如同晴天霹雳的绝密情报:越南人民军准备在5月19日胡志明生日这一天拿下西贡,如果不出意外,总攻发起的日期不会晚于5月1日……虽然美国新任总统福特放弃了继续战争,并将所有的美国人撤离了这个伤心地,但越南战场上的谍影重重已经深深地写进了美国情报史……
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和南越就开始在北越军政方面安插大量的间谍,但是越南茂密的丛林不仅仅有利于掩护军事行动和伪装、隐藏目标,还使得大量美国特工失踪在茂密的丛林里或死于收到北越民众通风报信的越南人民军的枪口之下。但也有少部分谍报人员成功打入内部,生于1923年的武文波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间谍在身份暴露之前已经坐到了华城县委领导的位子。像影视作品中一样,武文波在美国情报系统里以代号示人——x92。
当然,为了应对越共方面的反情报工作,他有多个代号和化名,以混淆视听。最初,他同自己的上线在自己的住所交换情报,慢慢地,随着他的位子不断提高,他们开始升级自己的情报交换方式:在去集会的拖拉机上互换装有情报的文件夹;在思清加油站和富润十字路口,他们用着美国国家安全局研发的可自动语音转编码的双向无线电对讲设备传递加密情报。大量的政策文件和人员名单都被秘密地传递出去。到1972年底,北越中央提出了签署《巴黎协定》的条件草案,作为被征求意见的县委领导,武文波将文件立刻通报给上线,以便他们及时制定应对之策……
在越南南方的越共也没闲着。1970年5月,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交的报告显示:“在南越的政府机关、军队、警察、情报机关或同美国有关的机构中,为北越工作的人员达3万人。”由于拥有语言和文化优势,他们在南越政权内部安排了大量的情报人员,角色繁多,身份各异,却都在为越方广泛搜集情报。同时,他们还对南越政权的人员进行策反和拉拢。在民族主义的政治优势下,
这种策反和拉拢往往很成功。加之人民战争的模式,南越几乎处处都是北越方面的耳目。据越南总参谋长文进勇将军在回忆录中说:“我们没有侦察机,只能依赖潜入敌军阵营的居民的报告进行对空炮击,这些报告非常准确。”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美军迟迟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相反,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国际政治舆论劣势加剧。
自此,越南成了美国人永远的伤心地……
(本书作者荣杰,北京某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美国文化研究和教学工作。韦思丛,现任解放军某部参谋,主要从事美国研究。朱砚卿,现任解放军某部参谋,主要从事美国研究和军情研究。海祥,国际关系学者,主要从事外国军事研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配资天眼-配资天眼官网-线上配资开户论坛-比较好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